红医故事库

发布者:yzyxy发布时间:2023-09-15浏览次数:10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性别

职业

参加战争

1

季飞

1925.12

医生

解放战争、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

2

王玺

1931.10

医生

辽沈、平津、抗美援朝等多个战役

3

王颜芬

1931.10

护理工作者

淮海战役、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4

谭金涛

1934.02

医生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5

葛盼富

1945.10

医生

抗美援越战争

6

肖加林

1953.09

医生

唐山**救灾、两伊战争


(一)“90后”老红医季飞、王颜芬、王玺的故事

 这是一场关于三代人的追问,知往鉴今、述往思来,“红医”精神从哪里起步,又在哪里生根,薪火相传,时隔多年,这段经历越发历久弥新,被岁月侵蚀却饱含激情的面容定格了第一代年龄90加的红医的信仰。

 季飞,主任军医,男,汉族,192512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1945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桂林医院副院长。季飞19452月入伍,在新四军苏中军区苏中公学27队学习,1949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第四野战医院四室军医、分队长; 19558月至19617月在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学习毕业;1965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桂林医院副院长,直至离休。1945年至1946年学习期间,季飞参加苏中高邮、宝应战斗;1946参加苏中七战七捷;1947年、1948年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临朐南麻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含上海战役),后进军福建厦门,解放华中南;后来参加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曾获得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中华人民和国解放奖章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科技进步奖一次。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曾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先后写有论文、学术资料、报告16篇,其中刊登各种杂志、入编书籍10篇。如《米桃合剂治疗慢性气管炎疗效观察》载于《新医学杂志》19729期;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分组报告;《母校的光辉》载于《开展中草药活动的体会》载于197011月全国中《新四军苏中军区卫校三队联谊活动纪念册》。业绩曾入编《新医学杂志》1972年第9期。

 王颜芬是季飞的爱人,汉族,193110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48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桂林医院空勤科政治协理员。王颜芬19486月入伍,在白求恩医学院四队学习。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含上海战役),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等。19565月在南京军区八二医院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解放奖章一枚。19887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胜利功勋章一枚。在访谈中,令季飞和王颜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们将前线运送回来的伤员从浙江嘉兴运到安徽合肥,伤员大多数已冻伤,得了气疽性坏死,要截肢才能活命,季飞亲自给战友锯下了大腿,并护送战友到安徽合肥。

 王玺,出生于1931年,19473月入党。从军后参与了辽沈、平津等多个战役,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荣立三等功。王玺从军后参与了辽沈、平津等多个战役,20 岁时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一生被授予了解放奖章、朝鲜军功章、胜利功勋荣誉章、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等多个荣誉。王玺回忆道,在一场战斗中,“回归热”以虱子作为媒介,短时间内感染了不少战友,战场上不断出现高烧病人。王玺第一时间警觉到疫情并报告,很快防疫大队派人来共同抗击疫情。当时条件艰苦,人人身上都有虱子,寻常方法根本无效,王玺从小得过“回归热”,已经免疫了。王玺和战友们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利用空房子做成干燥灭虱室,再冒着高温冲进灭虱室挂取衣物。这种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回归热”疫情。

(二)红医谭金涛的故事

 谭金涛,19342月出生,1951618日参军,参军以来先在第五野战医院工作,后来到第一野战医院,再后来就到了扬州组建的一二零医院,1953年立三等功。1973年参加南京军区总院脑外科进修培训班,1974年正式成为一名脑外科军医。1979217日大年三十晚上,谭金涛突然接到命令,参加常州一零二医院脑外手术组赴前线到云南抢救伤员,政委征求谭金涛的意见:“老谭啊,你马上要到前线去啦,你家里小孩子小,你有什么困难啊,你提出来,我们领导帮你解决”,谭金涛说:“没有,没有任何困难。” 大年初一,谭金涛等一行医生到达云南边界,迅速搭建医疗设施,“现在我们的手术床架起来了,那么没有输液架怎么办?我们就弄个竹竿绑在药箱和担架上当输液架,没有摄影器怎么办,开刀要摄影的,没有电动摄影器,我们就用脚踩的人工摄影器。”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就送病号来开刀。当时的手术从年初一晚上11点快12点开始的,一直到年初三都没有休息,三天没有睡觉,非常地疲劳。这种情况下谭金涛他们在一批伤员还没有来,一批伤员已经处理好了的这个期间,抓紧时间就在烂泥地上弄一块布一盖然后睡觉,睡了不到15分钟,伤员来了,就立即爬起来继续做手术。

 谭金涛提到他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一个前线的伤员战士被送过来,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初步诊断这是脑外血肿的特点,马上需要开刀,当时的条件没有CT,没有核磁共振,就靠谭金涛的脑外科神经系统检查经验,谭金涛一检查不像脑内血肿,不需要开刀。谭金涛回忆道:“因为我一查伤员没有肢体瘫痪,如果有椎体束征、巴宾斯基征阳性,那么就可以考虑到是脑外血肿,第二个他不是**,是嗜睡,因为我用力掐他,他腿有一个回缩,所以他不是**了,因为**时被掐是不会动的,我再一用力掐他,他就醒了,我叫他:管国盛啊……,他的名字叫管国盛,我又跟他说:管国盛啊,我喊你,你怎么不答应我呢,他说:军医啊,我打仗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了,原来是累得睡着了,避免了这一刀。因为这次的诊治,谭金涛在在战场上得到了嘉奖。

(三)红医葛盼富的故事

 葛盼富,194510月出生,已经80高龄。19659月入伍,1966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退休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多次深入学校、社区、机关、企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革命历史,讲述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虽然已经80高龄,但葛盼富老人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说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家记忆犹新。

1965年,美国自导自演了“北部湾”事件,抗美援越战争打响,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秘密来到中国,请求中国援助,随着战争升级,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葛盼富作为医务人员选调到防空军野战医院,葛盼富所在部队经过三天四夜急行军,从北京丰台抵达广西柳州,进行了战时部队卫勤保障,一线伤员的急救、包扎、止血等一个月的工作集训后通过友谊关,到达越南前线。葛盼富最难忘的一次战斗中,战场阵地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他发现好几个战士腹腔中弹导致大小肠脱落,葛盼富说这种情况必须灵活机动跟时间赛跑,战场一分钟,就是一条生命。首先要保证内脏不能受损,后再预防感染,葛盼富先用方巾将肠子放回腹腔,然后拿空军帽盖在腹腔上面,随后赶紧叫护士用担架抬走再进行后续的治疗。伤员抬走后,炸弹又袭来,在爆炸的同时,一个指挥班长还在指挥,炸弹的冲击波把他弹到五米外的小山坡上,他的手上还拿着旗帜就壮烈牺牲了。葛盼富热泪盈眶地说到:“战友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在战场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在越南前线的战场,葛盼富在抢救一个大出血休克病人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腿部疼了一下,结果发现一枚子弹穿过打到他的脚,子弹整个从腿部和脚穿过去,当时他整条腿都不行了,子弹把他脚拇指全部打没了,血把裤子全部染红,导致三级伤残,腿部还有一条触目惊心的长伤疤,但葛盼富在治疗后,坚定的重返战场,并荣立三等功。

(四)红医肖加林的故事

 肖加林,19539月出生,是当代红医。1970年初中毕业,就读于淮阴卫生学校。毕业后参军,1975年参加唐山**救灾救助伤员,在唐山**期间七天七夜未睡觉,连续不停地抢救伤员,荣获三等功。1979年,***和伊朗两伊战争爆发,肖加林参加***前线抢救工作小组,小组成员17个人牺牲了13人,回国4人。肖加林回忆到,两伊战争就相当于中国古代战争,战争地点一直在移动,所以他们的治疗室一直依靠直升飞机吊着移动。有一次为了抢救伤员,肖加林从直升飞机上跳下来,下面就是沙漠,因此腰腿部受伤。肖加林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有一次,战争中刀具割破伤员的肚皮,伤员的肠子受伤,肖加林用自带的面盆快速保护住伤员的腹部和脱落的肠子,然后给伤员做手术。还有一个伤员腿部已经被打烂,需要截肢,截肢的同时止血是最重要的,而且动作要非常快,找准血管位置,快速止血。肖加林说:”那时候我们是很危险的,我们不怕死,我们的任务就是抢救,抢救病人。”肖加林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在战场上牺牲,回国后,由于腰椎受伤,肖加林大**不能够自理,在上海的康复医院治疗后回到扬州。

四、红医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时间节点,如何让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是新时代对广大青年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所包含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引领青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红医精神正是在抗战精神价值引领下的体现。笔者在相关文献中查到,在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后,人员伤亡惨重,需要医生医治,但那会儿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也急缺。毛主席很快采纳了时任军委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同志的建议,充分利用俘虏来的医生资源,但是毛主席再三要求,俘虏来的医生必须要政治坚定、技术过硬,不能培养不听党的指挥的“白色医生”,要培养出一群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红色医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红医”一词。1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形势和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广大军民,通过建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红军医院、医务学校等举措,在服务于军民健康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红医精神。2红医精神是指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红医精神既继承了抗战精神的特质,又伴随着苏区精神共同成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其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毛泽东为红军卫生学校确立的办学方针,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和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是根据抗战精神和中央苏区时期的卫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医疗卫生精神的概括。听了红医老人们的讲述,我们感动于全体战士的英勇无畏,也感动于战士们在战场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感动于红医老人们作为医者,在战场上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在红医老人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和领悟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24字红医精神的力量。


1刘善玖,张莉芳 .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 [M].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2014.

2蔡运荃.论红医精神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12):1284-1287.